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低碳”观念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为了实现可续费发展,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人们对于居住的需求是刚性需求,而空调则成为了每个家庭的标配,尤其是暖通空调系统在建设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暖通空调的能耗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因此暖通空调正在朝着节能化的方向发展,暖通空调设计者通过采取一系列节能措施和技术,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不断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在能源生产和使用中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损耗,并且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节能措施。可以说通过节能措施的采用能够大幅度节约能源,有效的降低能耗,同时也能减少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稀缺的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
1 暖通空调的能耗介绍
1.1 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能耗
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过分依赖能源的消耗,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不能以能源的消耗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要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的GDP 增长一直维持在7% 左右的增长幅度,而能源的增长只有4% 左右,因此必须在各行业推广节能技术。建筑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尤其是暖通空调是建筑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已经成为了空调设计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建筑风格,对采暖、通风以及空调等采用不同的节能技术,目前暖通空调系统使用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中以电能为主要资源,通过研究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对节能技术提出更加合理的解决办法。
1.2 暖通空调能耗的构成
建筑室内要想能够营造舒适的环境需要大量的能耗,在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在发达国家暖通空调在建筑能耗中的占比高达65%,因此可以看出对于建筑节能的设计来说,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是工作重点。分析暖通空调的能耗可以看出其能耗主要是在于空调冷、热负荷以及对空调系统的合理配置,而空调系统的布置和设备的选择也是以负荷为依据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暖通空调节能技术控制主要应该从确定空调的外界负荷和内部负荷确定,而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也要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物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布局,选择正确的门窗、外墙、屋顶等材料,减少暖通空调的负荷。
2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2.1 改善建筑保温性能,减少冷热损失
暖通空调系统的负荷受到建筑物围护结构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建筑物围护结构是否保温也决定了其传热系数,反过来影响暖通空调的负荷。因此建筑物的节能设计首先要重视对于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要适当的提升建筑物墙体和屋顶的保温能力,减少暖通空调的冷热损耗。比如采用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作为墙体能够显著降低整个建筑物的重量,墙体的传热系数K=0.54W/ ㎡,超过传统实心砖墙的一倍以上,实验证明,建筑物内部的暖通空调能量损耗有一半都是通过门窗造成的损失,因此建筑物要采用密封性好、节能环保的新型塑钢门窗来减少能量损耗。
2.2 根据周围环境调整空调新风量
影响暖通空调节能效果的一个问题是空调新风的问题,如果新风量过多会增加能耗,而处理的新风量过少也会影响空调的效果。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暖通空调使用环境协调好送风温度和新风比例,比如一些建筑物房间夏季需要制冷、冬季需要供暖,如果室外的新风量过大就会造成系统的能耗加大。因此应该控制新风量到能够达到要求的最小值,如果是在冷热过度的季节,室内一般不需制冷或者供暖,这是可以完全采用新风来达到节能的效果。
2.3 采用可再生能源或者低品位能源的空调系统
暖通空调的广泛使用对于不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同时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就需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现在采用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充分利用地下恒温层土壤热来提升空调系统的COP 值,这样能够在同等制冷或者制热量下让消耗的能源较大程度的降低,同时也可以对太阳能供热或者制冷技术进行研发,充分利用节能环保和可再生的能源达到暖通空调应有的效果。
2.4 利用冷热回收技术节约能源
现在关于暖通空调系统制冷或者制热的回收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采用空调系统排风的全热回收器,或者在夏季使用的冷凝热卫生热水供应等都可以充分的对冷热资源进行回收,将暖通空调系统中需要排除的多余热量转向其他用热地方本身就是减少资源能耗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冷热资源重复利用。全热交换器热传递效率较高,能够达到80% 左右,同时比较常用的热回收设备比如热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热回收环路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节能环保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对与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都在通过一些节能技术不断的节能减排,作为资源消耗大户的建筑行业也是如此,通过对暖通空调进行节能设计与运用,能够显著降低建筑能耗,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危险化工工艺风险辨识方法探讨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沪ICP备16023097号-13